2019年11月25日,在GET2019教育科技大會的「探尋智能化教育的邊界」分會場上,保利威技術總監陳煥然發表了《從Linkedin Learning看全球在線教育平臺的技術演化》的演講。

1161

陳煥然從Linkedin Learning(下稱“領英學習”)的歷史和發展歷程出發,并結合其間發生的重大技術變革,展示了在線教育平臺在后端以及前端的技術演化。

一、領英學習的歷史與現狀

為什么選擇領英學習作為切入點,而不是在美國同樣規模很大的 Udemy 或者 Coursera 呢?

其一,領英學習是目前美國在線職業教育的幾大巨頭之一;其二,領英學習前身是Lynda.com。

Lynda.com是在線教育行業先驅者,一路走來經歷不少重大的技術變革,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早在1995年,Lynda.com就開始提供在線多媒體素材觀看和下載等功能,并于2002年推出在線視頻課程,支持付費訂閱的模式。

由于當時美國家庭網絡帶寬還沒有普及,YouTube都沒出現,Lynda.com幾年間都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往后的十多年,隨著技術發展,網絡帶寬不斷提升,在線視頻從難得一見變得隨處可見,Lynda.com逐漸步入正軌,

2013年,Lynda.com會員超過兩百萬人,并獲得了一筆一億美元的投資。

2015年,Lynda.com被Linkedin(下稱“領英”)以15億美元收購,正式更名為領英學習。領英想把求職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實現雙贏效果。

2016年,微軟以262億美元收購領英,領英學習現屬微軟旗下的,對其后續發展方向也產生一些影響。

今天的領英學習平臺,提供超過15000門課程,涵蓋7種語言,并基于領英的6億會員數據給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以及多端兼容的、直觀的、交互性的學習體驗。

二、在線教育平臺的后端技術演化

陳煥然選取領英學習所經歷的三個關鍵后端技術演化進行闡述。

第一點與編程語言相關,從Scala轉變到Java。

起初,領英學習混用這兩種編程語言;2016年,領英學習CTO宣布,往后新研發的后端系統,統一都用Java開發,不再使用Scala。

原因在于Java生態優于Scala,即語言相關的工具框架更豐富,開源社區的支持更完善,遇到問題的時網絡上的資源更多。此外,Java人才市場更加活躍,統一語言也更易維護。最終目標都是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

第二,從單體服務向微服務轉型。

隨著在線教育行業規模不斷增長,產品形態趨于多樣化,技術系統越加復雜,后端平臺的可維護性就會降低。要降低整體系統的復雜度,提高可維護性,微服務化是一個必然選擇。

以保利威直播系統為例,在微服務化之前,保利威的后臺架構龐大,后端各種應用服務都糅合在一起,維護時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造之后,龐大的單體系統拆分成多個微服務,保利威讓獨立的配置中心管理各類微服務,通過統一的接口互通,降低維護成本。

第三,從自建數據中心轉變為微軟Azure云。

領英本身即有大規模的數據中心,不過在今年七月,領英宣布將目前運行在自建數據中心的線下服務系統,全部遷往微軟Azure云。整個遷移過程預計將耗時數年。

上云的優勢在于,加大不同規模在線直播課程的彈性,提高系統負載;流程更敏捷,幾分鐘就能建起數據庫;得益于多重備份,云上數據不怕丟失,更加可靠。

三、在線教育平臺的前端技術演化

在前端技術方面,陳煥然也梳理了在線教育經歷的三個技術發展節點。

第一,從Flash到HTML5。此前Flash幾乎是播放視頻的唯一選擇,但Flash對移動端支持性并不好。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Flash漸趨沒落,逐漸被HTML5取代。

HTML是w3c標準,現在各大瀏覽器對于HTML5的支持都很好,Flash遇到的不兼容移動端的問題,HTML5 幾乎完美地解決。無論pc、手機還是平板,只要有一個瀏覽器,就能用上 HTML5。

第二,從HTTP到WebSocket。HTTP客戶端和服務端交互很簡單,一來一回,但缺點在于只能由客戶端發起請求,服務端無法向客戶端主動發起請求。WebSocket的出現解決了交互性較強的雙向溝通需求,如在線教育中的白板畫筆、展示課件、聊天室、簽到問答等。

第三,WebRTC的出現,支持在瀏覽器進行實時音視頻交互。在WebRTC協議之下,老師們只需打開網頁即可上課,不需要安裝客戶端;學員們連麥也不用通過RTMP協議或HLS協議,只需通過瀏覽器即可推上WebRTC流,供教師和其他學員觀看。

以上就是我今天演講的全部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