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教育再次成為熱議話題。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擴大數字家庭在線消費、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這是在線教育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為了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和升級,我國今年將圍繞促進信息消費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在線教育等產業有望迎來政策紅包,預計到2020年信息消費將達6萬億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一時間,打著各種概念的在線教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國內的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也在逐步上升。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38億,較2015年底增加2750萬,年增長率為25.0%;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率為18.8%,在2015年基礎上增加2.7個百分點,從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商業投資價值,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線教育都被普遍看好。
“直播+教育”為大勢所趨
在某網絡直播平臺中,有位滿頭白發的“老教授”會在每晚的9時至12時準時“開課”,課程的內容涉及大學的高數、考研數學等。在他的直播房間中有8段回放視頻,最高的播放數為1.9萬次。
當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在線教育產品都是以錄播視頻為主。雖然同樣能把教學內容完整地傳達給學員,但也不過是把課堂教育從線下搬到線上,不僅盜版現象嚴重,而且師生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經歷了遠程教育平臺、培訓機構轉戰線上、“互聯網+教育”的三個階段后,引爆互聯網的“直播”模式也悄然蔓延至教育領域,成為了眾多教育機構追逐試水的對象。滬江網、學而思網校、三好網、叮當課堂等一大批在線教育機構相繼推出直播平臺,同時,一些綜合直播平臺也涉及在線教育細分領域,不斷推出教育直播頻道。
2016年初,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十三五”將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建設平臺,促進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教育優勢互補,引導教師應用網絡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學習指導等教學活動。那么,直播能否成為在線教育的主流形式?
在線教育界“直播”的概念不同于當前互聯網直播,行業內稱之為在線實時音視頻教育,對于在線教育來說,這是一種更合適的教學手段。此外,對大多數學員, 尤其是K12學生來說,錄播的教學效果很難令人滿意,因此用戶很難對平臺產生黏性,但是直播可以打開市場,擴大用戶規模。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直播將是在線教育的標配,如果將直播做到極致,那么其在互動性和教學效果上完勝錄播。
一對一直播、一對多直播、錄播直播相結合等在線教育形式,更能滿足個人定制化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市場活力。不同于觀看錄播視頻的單調,直播課程具有互動性和現場感,也更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員反饋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新東方在線直播課為例,老師會隨時關注學員的留言,并且會在課程內容講解完畢后集中進行回答。除了門戶網站和手機客戶端以外,微博或者QQ群也會有相關的工作人員管理,將收到的反饋轉達給老師,以便老師做出相應的課程調整。
盈利模式亟待明確
在2012年之前,互聯網上就不斷流出一些“名校公開課”,比如著名的《哈佛正義課》。到了2014年,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以及眾多其他行業的公司也紛紛跨入在線教育領域,引領了教育市場上的新風向。如今,“直播+教育”的模式又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規模。
但直播的火爆,并沒有為在線教育行業帶來理想中的盈利規模。據市場機構對400家主要在線教育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其中70%的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甚至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其中,沒有拿到融資的在線教育企業超過了半數。
在線教育平臺在發展中,盈利困難一直為人詬病,前期需要高額資金投入,在盈利之前,部分資金不足的企業就會被拖垮。對于絕大多數在線教育企業來說,吸引用戶是重中之重。但目前很多在線教育平臺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優質內容,難以吸引用戶,即使用戶規模上升,但平臺用戶黏性以及用戶轉化不會有很大的突破和上揚,也會讓有些企業的發展難以為繼。
只提供內容、技術而忽略運營的企業也很難盈利。尤其是在網易公開課、新東方在線、騰訊課堂、YY教育這樣的教育產業巨頭的布局下,小企業要想發展,則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此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思維害了在線教育行業,相關企業應該將關注點放在細分市場上。因為不同的課程和專業之間其實具有相鄰性,比如考教育學的人,可能還會考心理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心理咨詢師、教師資格證等,專注于一個領域的平臺將會有更長、更深的生命周期。
龔海燕辭任世紀佳緣CEO后,先后推出三個在線教育產品,其中91外教網和那好網均為以直播為主的在線教育機構,但這位一手將婚戀網站做大的創業者,卻在在線教育領域遭遇了滑鐵盧,伴隨著梯子網、那好網一路失敗,91外教網也終被51Talk收購。
從“錄播”到“直播”,是在線教育的又一次自我進化,但是被資本看好的直播模式依然發展緩慢,在線教育也逐漸回歸冷靜,如何實現變現,才是眾多在線教育企業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那么,直播是不是在線教育最接近盈利的模式?
自主開發的音視頻平臺,前期投資除了提供內容和服務,還包括研發費用、帶寬費用、數據中心的搭建等,尤其是直播所需要的帶寬成本,需要持續投入,成本較高。但直播技術的成本高并不意味著毛利低,用技術的手段,即大數據來提升運營每一環節的效率,從而可以優化獲客成本。可以把在線教育當做一種充值模式,在企業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支出獲客成本高,但是能帶來更多的充值用戶,將費用與成本相抵消后,是不虧損的。因為對應的那部分用戶的充值費用還沒有被消耗,企業規模越大,看起來的損失就越大。在線教育不存在一個存賬賬期的問題,也不同于電商的快消費模式,對其而言,盈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直播雖然可以把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成百倍地放大,但這種模式本身不是為了解決虧損局面,而是順應教育本質以及教育規律而出現的。
優質內容如何構建
除了面臨盈利難的尷尬,如何對平臺進行監管也是重中之重。在線教育行業對音視頻的對話傳輸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在網絡不穩定的情況下,課程體驗非常差,所以會在技術研發上更多地投入。而對課程的監管,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看學生反饋,比如對課程的接受程度,課程參與、互動程度,課后有多少提升,若是不滿意,還可以通過打分、寫評論的方式進行反饋,并將其建立成大數據,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由大數據來驅動。
在線教育最核心的是要有優質的內容,單純地提供授課平臺,而忽略了教師的授課質量、授課內容、授課體系,使內容與技術本末倒置,并不利于學員長期的學習和發展。
程靜是一家在線教育平臺的用戶,據介紹,她一般會選擇錄播視頻進行學習。“將老師的教學過程錄制好并上傳網絡,我可以像選擇電視頻道一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程靜表示,這種授課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下時間、空間的限制,使獲得知識的方式更為靈活,而且課程相對簡單,可以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其對一個陌生的領域有著最直觀的感受。
程靜還透露,她在平臺上的課程完成度有高有低,因為部分內容仍不夠專業,如若需要進一步學習,則會根據課程、學科的特點以及個人需求來決定是否選擇其他途徑。
無論是錄播還是直播,作為教學手段的一種,其各自適用的用戶群體、教學領域也不盡相同。對于用戶而言,能夠最大程度獲得教學效果才是最適合的。
教育行業是典型的內容產業,如果說技術、渠道、用戶是在線教育平臺發展的硬實力,那么優質的課程內容則更能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從而可以輸出真正的教育價值。好的內容既能吸引用戶,又能使其為之消費,產生的良好口碑和品牌,也是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于如何保證在線教育教學質量,專業人士表示,在課程發布前,相關工作人員要做測試,及時排查與解決出現的問題。“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學生的網絡系統、終端設備、手機型號多種多樣,維護起來難度很大,尤其每次更新后,都會出現不匹配的學生,這些方面仍需進一步改善。”
2017年,在線教育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直播是否能打破盈利困局,仍舊是當前在線教育行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但只有創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優質內容,行業才會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才能盡享萬億信息消費市場盛宴。
作者:劉曉樺
來源:經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