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行文略有刪改)
9月6日,公關公司宣亞國際品牌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宣亞國際”)宣布,擬收購北京蜜萊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蜜萊塢”)約48.25%的股權,標的資產交易價格近28.95億元,支付方式為100%現金支付。
蜜萊塢的核心業務是直播平臺映客的研發與運營,這場交易若最終被批準,將成為國內直播行業的第一并購案。
“借錢”收購自己實為無奈
宣亞國際今年2月5日登陸創業板,4月11日開始停牌謀劃重大資產重組,標的是市值約70億元的映客直播。
5個月后,宣亞國際披露了收購案的最新進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宣亞國際收購映客,但收購方案顯示,映客直播核心股東將拿出21.56億元,對宣亞國際前四大股東增資,而宣亞國際則向其四大股東借錢進行收購映客。也就是說,映客的核心股東將間接持有宣亞國際權益。
這筆收購被部分人士質疑為借殼上市,對此,宣亞國際在重組方案中強調,此次收購完成且增資事項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仍為北京宣亞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宣亞投資”),交易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的變化,不構成借殼。
雖然這起收購是否構成借殼上市還有待定論,但對資本市場以及直播行業來說,這起收購案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映客“借錢”給宣亞國際收購自己,目的是什么?
對于映客的這一舉動,有分析人士認為,映客創始人通過此舉希望大筆套現離場,宣亞國際接盤映客;但也有聲音認為,映客此舉是因為資本紛紛離場,創始人不得不通過這種辦法為映客輸血。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奉佑生等映客創始團隊并沒能套現。根據宣亞國際2017年一季報披露的信息,映客創始團隊向上市公司一共間接提供21.56億元的資金,基本上是本次交易中映客團隊的全部凈得部分(除稅后)。
真正套現離場的則是昆侖萬維等機構投資者。
根據宣亞國際的公告,宣亞投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嘉會(平潭)投資管理中心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擬以現金收購金沙江朝華、芒果文創、昆侖萬維等多家投資機構所持有的全部或大部分映客股權。交易完成后,上述轉讓方將不再持有或持有極少的映客股權,也就是說宣亞國際接盤了映客股東名單中投資機構的持股。
這已經不是映客資本方第一次退出。早在2016年9月21日,昆侖萬維就將手中持有的部分映客股權對外轉讓。
自媒體“娛樂資本論”認為,這筆交易如果順利完成,通過宣亞國際不斷增發收購,屆時映客將接近于成為宣亞國際的全資子公司,通過分拆交易和外部杠桿,最終完成變相的借殼上市。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映客團隊的無奈之舉——如果不上市的話,它很難從私有市場融資。
而沒有錢,直播平臺是很難活下去的。
TO C 直播行業或已偏離風口
業內人士認為,映客的資方撤離,并非偶然事件,真正的原因是直播行業已經偏離了風口。
梳理直播行業的融資新聞不難發現,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年初資本瘋狂涌入直播行業,如映客從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短短半年時間,已經完成了天使輪、A輪、A+輪融資。
有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有近100家直播平臺都獲得了融資,但今年7月,科技媒體TechWeb做過一項不完全統計顯示,直播行業2017年1月至7月共發生17起融資并購,僅涉及16家直播平臺。
資本撤離,一些直播平臺開始倒下。
如今年初,估值5億元的光圈直播死掉,除此之外,微播、網聚直播、趣直播等諸多直播平臺悄無聲息地下線,6月30日,YY投資的M直播也下架。
“娛樂資本論”對此分析認為,大多數直播平臺都沒有造血能力,只能依靠VC(風投)源源不斷輸血,大多數VC也認識到這是一個更適合快進快出的行業,而不是應該呆在董事會謀求“天長地久”。
行業觀察家洪仕斌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燒錢模式根本行不通,這已經被多個行業驗證過,商業的本質就是盈利,但大多數直播平臺都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并且本身也不占據行業前幾名的地位,因此大面積倒下是必然的結局。
而專注直播和網紅行業的自媒體“今日網紅”創始人彭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雖然今年時不時有直播平臺倒下,但自己并不認同直播行業會面臨全面洗牌的結局。
“一些沒有競爭力,或者沒有積極謀求轉型的平臺估計會被淘汰,但像斗魚、企鵝電競、虎牙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它們或者是在游戲直播方面很出眾,或者是在娛樂方面很有優勢,未來行業不會就剩一兩家大平臺,應該會有近十家直播平臺,專注于開拓不同的領域。”彭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