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觀察 ? 半月談】是由保利威視為新老用戶提供的視頻行業信息電子雜志,本期為創刊第十八期,以后會定期為您提供更多的視頻信息及技術服務。
本期導讀
【觀點 ? 聲音】
【熱點聚焦】 Facebook:未來三年內在線短視頻將占據7成手機流量
【熱點聚焦】 蘋果取消了三成“蘋果稅” 但這并不影響直播平臺
【熱點聚焦】 網絡直播應成為價值出口
【技術前沿】 從京東無人倉到阿里達摩院 人工智能將領跑中國互聯網下半場
【技術前沿】 YouTube大更新 iOS用戶甚至可以直播游戲
【行業報告】 云服務紛紛盯上智慧出行,騰訊阿里華為上演三國殺
出刊日期:2017年10月16日
【觀點 ? 聲音】
人類發明工具這幾十萬年,一直是人類學習使用工具。人工智能時代以后,是工具學習人類的習慣。你以后再不用學任何東西了,你只要用人話跟它講,它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自然語言是未來人機交流趨勢。在 PC 時代,大家跟計算機交互用鍵盤;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觸摸屏。但是觸摸屏再往下走是什么?就是這種自然的語言,不用有任何學習的過程。
——百度創始人 李彥宏
未來阿里巴巴的利潤來自技術,而不是規模。未來市場規模不是靠預算,而是靠創新。未來十年,企業家不能跟科學家結合、沒有科學意識,是走不久的。所有的科學家要有企業家的意識,以結果、效率、公平為導向。對于下一次技術革命,如果沒有想象、沒有擔當、沒有學習,人類是悲哀的。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云
希望今日頭條能夠做到谷歌那樣的平臺。“谷歌可以不設邊界,我們希望頭條可以這樣。”而從個人的角度而言,越有趣、對社會價值越大的方向,是我會選擇的。
——今日頭條創始人 張一鳴?
VR 應該是“閉環”的,應該同時具有硬件產品、內容平臺和精品內容,其中內容是至關重要的。VR不是單純的一個硬件,VR 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肯定是軟硬件和內容結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到市場的爆發期或者是到市場的中期,內容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意義可能會更大。
——微鯨VR高級副總裁 許賢
【熱點聚焦】
Facebook:未來三年內在線短視頻將占據7成手機流量
用戶花在視頻上的時間是其他靜態內容的5倍;每人每天會去確認自己的手機150次,每個人每天接觸手機的平均次數包括按鍵、觸摸等達到2617次。
“今天,在線短視頻已經消耗了50%的手機移動端流量,未來三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5%。作為市場從業人員,我們必須對這一用戶行為的變化做出反應。”Carolyn Everson,Facebook的全球市場解決方案副總裁近日在紐約廣告周的主題演講中說。
13年前,當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或許沒有想到,今天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的爆發式增長。“如果今天你還把視頻看成視頻而已,這就好像你只把披頭士理解成一個樂隊一樣,視頻能做的事太多了。”Carolyn Everson邊說邊展示了美國Harvey颶風發生以來,人們用Facebook的在線直播等視頻功能來定位救援籌資等。
隨后,Carolyn Everson在演講中稱,基于社交媒體的在線短視頻有三個特點:1,用戶主導,擁有充分的選擇控制權;2,用講故事的方式連接社群;3,不同長度的短視頻滿足不同的需求。點擊查看詳情
蘋果取消了三成“蘋果稅” 但這并不影響直播平臺
曾經被國內提供內容服務的應用開發商們所詬病的三成“蘋果稅”終于取消了。近日,蘋果開發者官網最新更新的App Store 審核指南顯示,個人對個人的現金打賞可以不通過應用內購買,條件是第一,打賞是由打賞者完全自由選擇的;第二,打賞要全部給被打賞者,這也就意味著第三方應用方不能從其中抽成。不過,新規同時強調的是,數字內容和服務仍然需要通過應用內購買。
這也意味著,除類似文章打賞、專欄打賞之外的直播平臺、游戲平臺的虛擬幣購買,仍需交納30%的抽成。點擊查看詳情
網絡直播應成為價值出口
網絡直播雖是風口,也需規范。繼去年11月,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之后,一些地方立法也開始跟上。不久前,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草案)擬規定,禁止無證平臺發布節目,從而以法治手段給網絡直播“上規矩”。
一臺電腦、一個賬號就能搭成一個直播間,便捷的生產方式下,網絡直播圓了很多草根的明星夢。然而在一片紅火之下,網絡直播亂象頻發也頗遭詬病。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叫停新浪微博、AcFun、鳳凰網等網站的視聽節目服務,引起關注。最近又有媒體報道,一些直播平臺上用戶信息被泄露,網絡主播隨意撥打粉絲提供的手機號,進行調侃或飆臟話,以此吸睛,引起輿論嘩然。一段時間以來,網絡直播中涉黃涉暴、內容低俗化等不時成為熱點,正說明了規范的必要性。
直播平臺需要擺脫野蠻生長,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對直播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建立互聯網直播發布者信用等級管理體系,采取“主播實名制登記”“黑名單制度”等措施,正是對癥下藥之舉。此次江蘇省擬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比如考慮到國家立法層面尚未規范公共視聽載體,僅有相關規范性文件規定,在實踐中監管缺乏有力法律依據的情況,草案擬結合當地實際規定,縣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視聽載體播放廣播電視節目實施監督管理,從而在地方立法層面完善了相關制度,不讓不法行為有機可乘。點擊查看詳情
2019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 安全防控領域蘊藏巨大商機
綜合國內外權威機構對智能硬件的定義,賽迪顧問研究認為,智能硬件是指對傳統硬件設備進行改造,通過與傳感器等相結合使其具備信息采集能力,通過藍牙、NFC、WiFi、3G等無線協議使其具備網絡連接能力,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使其具備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成為具備智能感知、交互、大數據服務等功能的新興互聯網終端產品。主要包括面向消費者的傳統電子產品智能化后形成的新興產品,以個人穿戴、交通出行、智能家居、醫療健康為重點領域。
產業取得長足進步 市場規模急劇膨脹
1,中國智能硬件市場開始逐步成熟。
2,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急劇膨脹。
智能硬件推動新應用 創新環境初步成型,
1,智能硬件推動新應用和業態興起和滲透。
2,產業鏈融合創新驅動產品服務多元發展。
3,良好的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環境初步成型。
4,目前智能硬件產品同質化競爭現象較嚴重。
5,智能硬件企業跨界協同合作仍存在壁壘。
未來機會點眾多 人工智能提升體驗
1,智能硬件產業在未來幾年將保持高速發展。
2,智能家居產品將發展成為新的熱點領域。
3,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運用到智能硬件產品。
4,智能硬件安全配套產業將迎來發展機會。
國資機構考慮持有騰訊、新浪微博、優酷土豆1%的股份
10月12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國資機構正考慮取得騰訊、微博、以及阿里旗下公司優酷土豆一部分的股權,并在這些公司的運營中發揮一定的決策作用。
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阿里和騰訊還順利打入全球市值TOP 10公司的榜單中;相比以往,TOP 10的公司大多成了科技公司,而不是能源、金融等公司。就在近日,阿里的市值還一度超過亞馬遜。
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這些私營公司實力的日益壯大,互聯網監管部門討論后考慮分別占有騰訊、微博和阿里旗下的優酷土豆視頻網站1%的股份。入股后,監管部門會在這些公司的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快速行進的互聯公司,有時確實會走入監管的灰色地帶。比如,從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的發展軌跡來看,他們一定程度上倒逼監管政策的出臺和完善。而對于騰訊、阿里、百度和新浪這些公司來說,監管自然也少不了。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在不斷的擴展。當初可能是通訊、社交、電商,如今已經涉足金融、醫療健康和交通出行。通過這些業務的積累,這些互聯網公司收集了用戶大量的數據,并且對用戶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點擊查看詳情
【技術前沿】
從京東無人倉到阿里達摩院 人工智能將領跑中國互聯網下半場
隨著互聯網巨頭們的一系列動作,以往覺得遙遠的“人工智能”慢慢將成為現實,從京東的無人倉,到阿里巴巴的“達摩院”,無一不是劍指人工智能,當然,還有之前早就開始嘗試的百度無人駕駛。
10月9日,京東宣布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在上海落成,從入庫、存儲,到包裝、分揀,全部由機器人完成,真正實現全流程、全系統的智能化和無人化。無人倉正式運營后,日處理訂單的能力將超過20萬單。
在2017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宣布成立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
“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作為最高學術咨詢機構,學術委員會具有的前沿學術思維與阿里巴巴的人才、技術、數據、平臺有機結合,將為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生活帶來極大的想象力。
可以想見的是,隨著阿里、京東這樣的巨頭涉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和研究,產業和行業化將是很快的事情。點此查看詳情
YouTube大更新 iOS用戶甚至可以直播游戲
想成為 YouTube 明星變得更容易了?據悉,YouTube 的流媒體直播技術的調整旨在讓用戶更方便地實時錄制視頻,YouTube 正試圖讓你的直播視頻更多地關注當下,而不是技術細節,所以說,未來我們能在 YouTube 上看到更多大神們精彩的表現了。
YouTube Live 的產品負責人 Kurt Wilms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到,周二發布的 YouTube Live 更新將為你的 iPhone 或 iPad 帶來更多的流媒體播放功能。
Wilms說:“無論是 NBA 超級巨星、最熱門的音樂藝術家、職業玩家、捐贈給慈善機構的創作者,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創作者們,都可以在重要時刻與粉絲們建立聯系。”
隨著更新的到來,iOS 用戶可以直播玩某款游戲或者直播用繪圖應用畫畫等。
YouTube 還推出了更好的聊天管理工具。主播可以通過按住鍵盤上的“Alt/Option”鍵來暫停聊天,快速調整聊天內容。這樣用戶可以更輕松地調整評論——將其移除或點擊批準。主播還可以選擇加入聊天監控系統。
AR點亮蘋果iOS11,影響不亞于當年App Store推出
增強現實(AR)在最新上線的蘋果iOS11操作系統中出現。
AR能夠將虛擬世界的數字化物件疊加到顯示世界中,讓虛擬和現實空間的邊界消融,真假難辨。去年風靡一時的游戲PokemonGo就是AR在游戲領域最初級的應用。
投行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蘋果AR功能的推出,不亞于2008年時推出蘋果商城AppStore的影響,預計蘋果的AR技術將帶動公司未來三年服務和軟件業務收入增長90億美元。
蘋果CEO庫克在最近一次財報會議中指出:“AR將具有大而深遠的意義,主要用于游戲,娛樂和商業產品。”最新的iPhone搭載的iOS11將推出多款基于增強現實開發工具ARKit開發的應用。
幾乎科技巨頭都開始布局AR技術。Facebook發布CameraEffectsPlatform(攝像特效平臺);微軟將于下個月初召開關于HoloLens硬件及其應用的發布會,這也是該公司歷史上首次針對AR技術的重大發布。點擊查看詳情
【行業報告】
云服務紛紛盯上智慧出行,騰訊阿里華為上演三國殺
共享經濟在出行領域的兩個代表性產品滴滴打車與摩拜單車的運營數據還在持續翻滾。據滴滴官方發布,目前平臺每天訂單超2000萬,處理數據超過4500TB,而摩拜早在六月就宣布日訂單量破2500萬,目前還在以月4%左右的速度增長。
一邊是滴滴、摩拜們在賣力地宣傳這些“數字”以彰顯業績,另一邊我們卻看到出行領域面臨的爆炸性數據給運算能力提出的巨大挑戰,顯而易見,唯有云計算才能勝任這樣的常態式、智能化的出行大數據處理要求。
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由此,智慧出行這個云計算的新戰場浮出水面,明星產品滴滴、摩拜的“幕后英雄”是騰訊云,而行業的其他大佬們也早已通過各種角度競相入局。
入局伊始,云服務們還不在一個頻道上
智慧出行并沒有公認的定義,凡借助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將傳統交通與互聯網融合的,都可以認為是智慧出行。而這種融合,角度有很多,各云計算在入局階段,側重點目前看起來并不一樣。
1、騰訊云:以“點”突破,自下而上
先看兩類案例。
首先是騰訊云與滴滴的合作。2014年年底的補貼大戰中,滴滴前期預估訂單量漲幅在10%左右,市場回饋的數據卻達到500%,宕機風險顯現。經歷過微信、QQ春節紅包大戰海量用戶高并發的騰訊云此時介入,滴滴系統整體搬遷至騰訊云。事實上,打車產品其商業模式核心必然是大數據,對車輛、用戶的個體計算決定產品整體的策略和方向,騰訊云于滴滴的價值在于對個體出行數據實時統計及預測的運算支持。
此外,在車聯網蓬勃發展之際,車載場景下的位置/社交/娛樂/支付等車聯網服務、智能網聯汽車云平臺、車聯網運營服務需求快速崛起,騰訊云選擇與蔚來汽車、廣汽汽車、長安汽車等深度合作,承擔汽車智能相關數據的收集、處理及回傳工作,用云計算幫助“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轉型,其價值說白了也是從汽車個體出發推動智慧出行的落地。
總結起來,騰訊云對智慧出行的布局,都體現在服務交通工具“個體”上,是一種物聯網思維在出行領域的延伸,其兩大出行客戶滴滴及摩拜,以及最近的汽車品牌合作皆是以“交通基本單位”——汽車或自行車為運營對象,以一個個的“點”為突破口自下而上介入智慧出行。這或許是因為騰訊系連接客戶的獨特基因,在服務2C公司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2、阿里云:從“面”出發,自上而下
去年10月,杭州·云棲大會上公布了“城市數據大腦計劃”,而阿里云在智慧出行里的作品,最典型的也是“城市大腦”中首發且最重要的交通模塊。
對交通視頻進行實時處理,把攝像頭與信號燈聯動,計算出更“聰明”的紅綠燈時間及轉向配置方案,這樣的過程必須依賴云端大規模計算集群,阿里云的價值便在于此。在公布計劃之前的9月,交通模塊已經在蕭山區市心路投入使用,紅綠燈智能化調節使得道路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3%-5%,部分路段達到11%,雖然不夠明顯,但也算是用大規模數據改善交通的探索。
無疑,阿里云介入智慧出行的方式,是從整個交通“系統”著手,自上而下對整個城市的交通進行“俯視”從而優化道路資源配置,其抓手仍然是紅綠燈這樣的傳統的交通管理工具,這同阿里系擅長“體系布局”的基因密不可分。
3、華為云:封閉體系的全面優化
同騰訊云、阿里云不同,華為云介入智慧出行的案例體現在兩個獨立的封閉交通體系:軌道交通運營支持及ETC全國聯網。
軌道交通逐漸成為城市交通標配,預計2020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里程將突破10000公里,與之相對的是,保障軌道交通運營的CCTV系統素來被“煙囪式建設、系統復雜、硬件單點故障影響無法避免”所詬病。華為提供的地鐵云監控解決方案實現了存儲云化自組網,并可進行多種智能分析,而且基于云平臺的開放優勢,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共享視頻與圖像數據更為便捷,為調度和運營提供有力支持,目前該系統已經在長沙、合肥、昆明等城市上線。
此外,華為目前還在致力于將全國ETC聯網,為高速公路出行提供運營支持。總得看來,“基站”式的公司基因決定華為最擅長的仍然是數據和網絡傳輸,交通數據的上層延伸和開發還需要其他合作伙伴。
爭食的智慧出行,味道好在哪?
云計算領域里,騰訊阿里為了“行業第一”的位子已經明爭暗斗多時,而華為云之類的后起之秀也在不斷追趕。這次它們把目光集體投向智慧出行,無外乎三個原因。
1、不只是交通發展的大勢所趨,還有特殊的“交通國情”
截至6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05億輛,其中私家車達1.56億輛,并且仍以每月164萬輛的速度增長,各城市擁堵狀況持續惡化,同時年均1.2億噸的尾氣排放也肆掠著天空,占到大氣污染源的85%以上。
于是,通過智慧出行疏導交通、減少擁堵、維護環境就顯得順理成章。近日,交通部發布《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行動方案(2017—2020年)》,明確指出要推動企業為主體的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互聯網+”便捷交通發展,從政策上也給予了智慧出行更多利好。
事實上,擁堵、污染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種必然,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經歷過類似陣痛期后,已經開發出各式的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智能交通系統),美國的ITS應用率更是達80%以上。看起來,這是一種大勢所趨,只是如今在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云計算開始作為載體罷了。然而,并不止于此,中國的交通還存在一些特有的國情給予智慧出行更大的發展空間。
A、經濟增長十分快速,超過普遍的城市規劃預留,造成許多城市的道路、橋梁過于狹窄,極端擁堵的情況在這些年突然呈現,缺少像西方一樣平滑的規劃路網改造機會。
B、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的城市功能區相對分散在市中心周邊地區不同,受傳統觀念等影響我國城市中心區功能高度集中,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狹小的市中心生活、工作,交通壓力更為集中,出行問題更為棘手。
2、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智能也成為交通領域共識
除了巨頭們在追捧人工智能,紛紛把它當作“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在風口熏陶之下,各類企業、事業及政府單位也開始追求以“智能”提升業務/政務的水平。
滴滴、摩拜這樣的出行服務商,在車輛配置、路線規劃方面需要智能化運算提升平臺整體的客運效率,同時惠及司機與乘客,加強雙端用戶體驗;汽車制造商在智能汽車、車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概念影響下,對車內網的對外鏈接、提升駕駛體驗有了更多興趣,作為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智能汽車也要成為智能手機、智能家居之外的智能產品“第三極”;在提升政府效率,加強服務職能的國家意志下,肩負“治堵”責任的交通主管部門迫切需要智能化算法來疏導交通,并以此為契機優化城市規劃……
而所有的“智能”,都需要匹配極強的計算能力,拋棄自搭服務器的笨重方式,利用云計算就成為了首選的便捷方式。
3、“出行”是最優質的數據來源
如果說人工智能時代什么東西最有價值,數據無疑是那個唯一的答案。除了合作收費、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云計算們介入智慧出行,還寄希望于在合作框架內獲得最優質的出行數據。這種優質,體現在3個方面:
A、頻率高。作為最經常性的活動,出行提供了天量的基礎數據,僅滴滴單平臺每日新增的軌跡原始數據就達70TB+。
B、數據直接。出行多是點對點式的,數據采集后幾乎很少需要需要翻譯即可投入運算使用。
C、延展性高。出行與個人的社會層級、消費習慣都密切相關,也能夠進行群體行為、商圈人流分析等。滴滴每季度發布的交通運行報告,就是在騰訊云的支持下,對城市交通運行、通勤、綠色出行等的系統分析,可以為交通規劃、商業投資甚至地產商提供支持。
殊途同歸,競爭仍有幾個賽點
交通是整體工程,符合木桶效應:任何一個交通要素出現短板,整體效率就無法提升。對政府主管部門來說,未來不管是車輛個體(包括綠色出行的共享單車)還是城市層面都必須實現對接、協調,現在看似在智慧出行上頻道不一致的云服務,將難以避免直接競爭。
1、“兼容性”成為競爭優勢
既然智慧出行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大一統”,那么各個云計算支持下的智慧出行體系之間就必須存在兼容性“接口”,資源被統一利用起來價值才能最大化。
合理的路網、科學的紅綠燈時間及轉向配置、駕駛人自主規避高峰時間和路段、軌道交通運營實時調配,任何的偏廢都會嚴重影響整體的交通效率。例如,在扎堆的路段,紅綠燈怎么調都無濟于事,個人開車規劃得很好的智能路線碰上極不科學的紅綠燈或道路管制也只能是做無用功。
顯然,誰的“協同潛力”更大,誰就將在這一場智慧出行大一統的戰爭中勝出,目前看來騰訊云、阿里云各有優勢。
由于交通本質上是由個體組成,騰訊云物聯網模式下的個體聯結將具備更多的延展優勢,也能起到阿里云的路網智能分析與疏導的作用。而且,個體出行信息從下到上匯集的過程真實而準確,比起阿里云通過綜合監控數據進行算法預測的準確性會更高。例如,騰訊云支持下,滴滴在濟南等地推進智能交通項目,通過大數據指揮紅綠燈周期,在很多區域減少了20%以上擁堵,高于了阿里云城市大腦11%的最高數據。
反過來,阿里云也有自己的優勢,在城市所有道路攝像頭數據聯網分析的基礎上,接入滴滴、摩拜等個體出行數據,實現上下協同、更加綜合的交通分析在技術擴展上并不困難,而這種雙端同時分析反過來又能提升道路控制、車輛出行指導的準確率。
2、無人駕駛成趨勢,云計算更要服務未來
清華大學智能網聯車輛研究中心2016年年底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對時下最火的人工智能概念——無人駕駛進行了整體規劃,由于其官方背景,該路線圖讓我們確信看似科幻的全面無人駕駛已經近在眼前。
按照規劃,2016-2017年為輔助駕駛階段,2020前實現部分無人駕駛,2025年前實現有條件無人駕駛,2030年左右實現全面無人駕駛。基于無人駕駛對環境的苛刻要求,車聯網也被分為車內網(汽車獨立電子系統)、車載互聯網(智能化功能系統)與車際網(道路行駛汽車間的相互通信)三個部分,顯然,目前騰訊云與蔚來汽車、廣汽等合作還僅處車載互聯網的輔助駕駛階段。
如何在出行體系上適應全面無人駕駛的要求將成為治理擁堵之外的新課題,也將成為云計算們競爭的共同方向。服務于汽車企業的騰訊云,可轉向為車際網運算提供服務,并將自動駕駛必要數據提供給車內網提升AI水平;阿里云的城市大腦或許能夠為無人駕駛提供必要的環境保障,通過接入汽車網絡系統提供必要的路況數據;而華為云的機會可能在于ETC相關的自動化停車場景,畢竟自動停車將是無人駕駛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3、出行只是“智慧系列”的開始
9月21日,由騰訊云主辦的2017“云+未來”峰會在上海舉辦,騰訊云提出“以云為源動力,連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在其列出的諸多數字化轉型服務中,除了智慧出行,同時還有智慧金融、智慧政務(與廈門市政府合作)、智慧能源(與申能集團合作)等。
這也說明,智慧出行盡管想象空間巨大,但仍是智慧系列的一部分,云服務在智慧系的比拼將由智慧出行發散,除了智慧出行內的競爭,還將在更多“智慧”領域內跑馬圈地。例如,在阿里云的城市大腦中,除了首發的交通模塊,后續還有能源、供水、政務、安全等方面的“大腦”服務。
在這場“智慧系”大戰中,騰訊云已經提前布局,阿里也在持續跟進,結果究竟如何只有等待市場檢驗。
【關于POLYV】
1、保利威視是廣州易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視頻云計算服務平臺,2012年在廣州建立。在國內部署有500余個節點,覆蓋全國各個省市以及各網絡運營商,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擁有三套CDN分發網絡的云視頻服務商,為用戶帶來極速播放體驗。
2、保利威視的視頻版權保護技術擁有國家專利,致力于保障視頻文件安全;平臺提供API、SDK技術支持以及200余項視頻功能(其中157項為在線教育行業定制)。目前已入駐企業超過30000家,大部分客戶為在線教育企業,是國內領先的在線視頻引擎!
3、保利威視(POLYV)致力于解決用戶的視頻技術問題,為用戶提供更便利、更完善的視頻服務。
更多了解請關注:保利威視官網
【聯系我們】
咨詢電話:400-158-8816
電子郵箱:service@polyv.net
以上內容由企業云視頻服務商保利威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