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這一年中人工智能技術可謂出盡風頭。特別是“人工智能+教育“這一塊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不斷刷新我們的想象極限。
最近,國內一家人工智能教育機構做了一個實驗——找來78名初中生,3名老師,和1名智能機器人,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大戰”。這場真人與人工智能的教學水平較量,歷時4天,對初中數學做針對性和集中性教學輔導。學生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老師在對照組進行真人授課,實驗組學生則完全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學習,比賽是通過前測和后測來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人機大戰的結果卻顯示:智能機器人全面碾壓真人教學,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機器教學)完勝26.18分(真人教學)。
人工智能打敗了真人教師,那未來教師會消失嗎?——這不禁讓人陷入了沉思。
12月12日下午,在京舉辦的eduTECH 2017教育行業未來峰會上,多位與會專家談到,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學習目標,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但是在未來,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
老師重復性教學知識功能會逐漸被人工智能機器所取代,并不意味著老師可以被取代。不管是蠻荒的時代,還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唯一不變就是使人變得更加善良,使人變得更有良知。
雖然“人機大戰”人工智能贏了,但并不能證明機器人的教學水平一定比真人好,只能說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學生的考試能力增強了。然而,教育,不僅僅是教學,還應該是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領、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和價值的引領。所以,未來不是不需要教師了,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聯網會改變師生關系,原來學習的時候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老師、來自于學校,現在老師不是知識唯一來源。教育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教師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指導者和學習資源提供者、學生學習的伙伴。對于老師來說,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態度和知識的構成。
人工智能+教育的時代,教師要學會用互聯網教學系統等數字化工具,改變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思考如何提高老師這個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等問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將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轉變為機遇和動力。
技術給教育帶來了改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實行差異化教學、促進每個孩子揚長避短,是技術支撐教育變革的根本歸屬。人工智能+教育還有更多的可能,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