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直播現在越來越火,醫療行業在直播、電商行業在直播、金融行業在直播。不過想想以前的球賽、晚會也是直播,這并不稀奇。真正帶來巨大改變的是移動端直播的興起,讓人具備了隨時隨地觀看的可能,
風口出現向來是基于技術變化,電商崛起基于互聯網普及,O2O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而移動直播則更多是3G、4G的普及。但當前2C的直播應用火爆的來源,正在于把技術思路真正做成了互聯網產品。利用明星或者話題熱點轉化為流量。過去,偶像與粉絲的互動,主要靠現場演出,場地、人數、距離多有受制,現在則沒有了這方面的限制。所以說2C直播主要還是明星和秀場的模式為主,這種模式最終都改變不了馬太效應的結局,在2C直播領域能活到最后的只是極少數。
首先,我們來看直播的本質。
直播主要目的是營造強烈的現場感,直擊用戶的大腦,實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達到的“夢想”,所以現場感和社交性很重要。靠新鮮感聚集流量只能算是初級階段,一旦用戶失去新鮮感就會迅速流失。直播真正的價值,是陪伴或者展現,是雙向互動的沉淀。
而作為內容或者社交導向的產品,與是否是直播已經沒有關系,其本質還是在于本身的用戶留存。目前主流的秀場模式,問題在于用戶和主播的流動性,很容易快速流失。導購直播,推銷員進行視頻化和內容化,這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整合資源的空間,各個公司根據自己的業務特征可以打的組合拳很多。游戲直播因為特定的受眾和題材,逐漸轉型成了小型的視頻內容門戶。
直播本身并沒有成熟的行業價值鏈,所以簡單的秀場模式是不完整和不可持續的。對網紅來說,當觀眾無法得到更多新鮮感的時候,圍觀和付費的動力會迅速喪失。而非熱門的主播更是難以持續,這使得平臺難以形成長期沉淀。目前能看到的嘗試,仍然只是用新的人物、場景和內容來滿足用戶獵奇心態。所以說,如果沒有創新化的內容輸出,盡管用戶仍在增長,但用戶留存和持久沉淀的問題終究會暴露出來,最終市場格局只會留下少數綜合性直播平臺和垂直細分的特色平臺。
事實上,視頻直播并不是社交溝通的有效方式,也不是用戶的剛需。除了秀場模式為代表的娛樂方向之外,視頻移動直播其實還有更多的場景應用。比如商品發布會、娛樂體育賽事、技能培訓、在線教育、新聞資訊等等,這些場景的商業化前景其實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