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技術的距離,從未有如今天如此之近。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引領很多產業上演著不同程度的變革和升級。AI+教育的風口,讓不少在線教育的創業者,迅速成長為行業新貴甚至獨角獸。這讓教育行業對技術更是產生了瘋狂的追捧。然而,在這股浪潮中,也有不少行業人士開始反思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181

11月14日上午,GET 教育科技大會保利威專場完美收官。數位國內外教育大咖在本次論壇上對技術如何賦能教育,以及“教育技術如何不被濫用”等話題做精彩的分享。而來自WISE全球教育創新加速器的三家海外創新企業也在本次論壇上展示了他們在教育+技術方面做出的成果。

趙海濤:越早擁抱教育技術變革,越早受益

182

在今天的論壇上,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趙海濤做了主題為《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技術體系 》的演講。他認為越早擁抱教育技術的變革,越早把教育技術貫徹到教育組織機構當中,越能夠獲得很好的收益和效益。

教育技術如何不被濫用?趙海濤表示,必定要有智庫的參與、專家的引入,還有開放民主的扁平化的組織機構的設計。做教育技術整體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以應用導向為目標的教育架構的體系設計,規劃落實成內容以后,建議成立相關的項目組來負責具體的實施。另外,對于教學組織而言,應該有一個可持續的投資、規劃和績效考核,這樣才能夠確保教育技術能夠持續發展,并且能夠有效的使用。

管健:用技術實現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183

學堂在線副總裁管健認為技術對于未必是一個必須品,但是它帶來了一種新的邏輯和新的機會。

管健表示,學堂在線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教育幾千年以來的一個實踐和理念,就是希望能夠做到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要做到有教無類,首先是要做的是基于知識圖譜的資源和用戶的組織。利用知識圖譜給每一個資源做畫像。另外一個是對人的知識結構去做一個畫像。基于資源的畫像和知識結構的畫像使得學堂在線能夠去給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管健總結說,純的IT技術可能不能夠那么容易的解決教育的問題,也許我們的路線可能要在交叉學科。

周鑫:教育與科技應該共生共享

184

保利威營銷副總裁周鑫在做分享時認為,以前的技術和教育是一個買賣關系和加法關系,未來教育相關的技術應該跟教育是一種共生的關系,它不再是單單買賣關系和單一場景的滿足,而是共生共享的場景,彼此交錯、彼此需要,彼此交錯。

技術服務商要懂的客戶的業務,客戶的痛點,懂客戶如何給學員提升學習效果,只有懂這些東西,才能把技術上的事情做的更好。

教育技術未來的發展應該有四點:第一、內容為王,維護原創知識體系,內容重組;第二、數據為王,個性化精準推薦;第三、運營為王,運營依賴于數據;第四、體驗為王,用高清無延時大屏互動。

保利威有兩條核心的產品線,一個是云點播,一個是云直播,通稱為視頻云。云點播有157項功能,102項為教育而生,云直播是237項功能,201項為教育而生。

肖盾:智能教育1.0時代是多和快,2.0時代是好和省

185

一起教育科技聯合創始人肖盾在本次論壇上分享的主題是《智能教育究竟智能了誰》。

肖盾表示,科技本身不帶有價值觀,但使用科技的人的價值觀就代表了產品的價值觀。所以“科技發展再快,時代發展再快,人工智能對我們的影響再大,也要知道我們做得本質的事情是教育”。

肖盾稱,智能教育也是隨著教育信息化邁入了2.0時代,在1.0的時代我們更多講的是多和快,就是更多的覆蓋,更效率的提升。在2.0時代,應該在多和快繼續進一步滲透的基礎上,進入到好和省的階段。其中省就是更少的時間,更少的資源包括金錢,獲得更好的效果。好就是通過簡單的知識學習走向對能力的構建,然后走向真正對核心的教育目標的影響。

李玉順:引導學生理性的使用互聯網絡

186

李玉順是北師大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的領域包括移動學習、智能教學系統、數字校園與區域教育信息化。在演講中,李玉順分享了題為“培養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者”的精彩內容。

李玉順稱,要不要給孩子手機?手機要不要進入課堂?這些都是在實踐上,包括很多的校長都很困惑的事情。這背后映射出來給學生在使用手機方面有效的引導,不僅僅是給予他們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問題解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對于注意力的關注,對于自控力的提升。

如何培養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者?基于我們的實踐,政府、學校、家長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像APP要求形成管控,有秩序。手機沉迷的問題絕大部分不是技術在教育應用價值的削弱,而是我們人對于學習者的關愛欠缺。

在上午的GET教育科技大會保利威專場中,除了以上5位教育大咖的精彩分享,來自wise全球教育創新加速器的三家海外教育科技企業也現場展示了他們是如何幫助學校、老師以及機構更有效的去使用以及如何管理學習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