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浪潮下,互聯網+教育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2018年下半年,“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很火。互聯網巨頭們,都開始強調To B服務了。除了一直在深耕To B的阿里巴巴;騰訊啟動戰略升級,開始擁抱產業互聯網;緊接著,美團也開展了上市以來的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加大對供應鏈和To B服務的投資;不久前的2018百度教育盛典上,百度更是直接宣稱:百度教育,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教育SaaS服務平臺。To B類創業公司,更是層出不窮。一時之間,“產業互聯網”和“To B”都變得炙手可熱。
最近在看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曾鳴教授的新書:《智能商業》,發現曾教授雖然用的是“智能商業”這個名詞,但本質上就是在揭示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規律。作為2010年就開始在“互聯網+教育”方向上探索的創業者,今天,借《智能商業》的一些思考框架,來聊聊對“互聯網+教育”的一些判斷和其中可能的創業機會。
1 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借助互聯網對供給端的重構
縱觀中國互聯網2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就是各個產業逐步互聯網化的過程:
?新浪門戶、百度搜索、今日頭條,逐步完成“傳媒”產業的互聯網化;
?騰訊QQ、微信、游戲,逐步完成“通信和娛樂”產業的互聯網化;
?淘寶、京東、拼多多,逐步完成“零售”產業的互聯網化;
?滴滴、美團、餓了么,逐步完成“出行、餐飲等生活服務”產業的互聯網化。
然而,無論有沒有互聯網,上述產業需求端(C端)的核心需求都沒變,人們都是要獲取資訊、通信交流、娛樂、購物、出行、吃飯……真正變化的是被互聯網重構的供給端(B端)。這種互聯網對供給端的重構,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在線化:賦能B更低成本地“聯網”,連接上C
?智能化:賦能B更直接地和C“互動”,獲得反饋并智能迭代
? 網絡化:賦能B更低成本地借力“網絡”開展協同,完成服務
以“淘寶”為例,來看下互聯網對零售供給端的重構是如何發生的。賣家通過淘寶平臺,可以低門檻地開設網店,獲得買家光顧(在線化);可以通過旺旺交流、訂單銷量及寶貝評價等,及時獲得買家反饋,以優化產品和服務(逐步智能化);其他經營所需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貨源、快遞、裝修、推廣、資金等,都可以從淘寶的賣家服務市場,較為輕松地獲取到(網絡化)。
而傳統的線下賣家,經營鏈路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他自己去費心費力地搞定,且成本可能遠高于淘寶賣家服務的協同網絡。即使曾經有些淘寶賣家,為了更強的獨立性而嘗試“出淘”,自己開設B2C商城,最終也因為缺乏“協同網絡”的支撐而難以為繼。
因為網絡化,行業平臺為小B賦能,小B和大B的差距逐漸縮小,原來大B才能調動的資源,小B借助協同網絡也可以調動了。
2 互聯網+教育,未來10年,可能會擦出怎么樣的火花?
了解了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我們再來看看“互聯網+教育”。曾教授說“看十年,做一年”。那我們來看看,在產業互聯網的浪潮下,“互聯網+教育”的未來10年,可能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判斷1:兩大需求,此起彼伏
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在教育上的投入會進一步加大,所以,整體來看,教育需求會“穩步上漲”,但為何說“此起彼伏”呢?咱們進一步將教育需求,拆分開看,主要有2類基本需求:應試類、素質類。
? 應試類:主要是要掌握知識,提高分數,以完成升學或考證;
? 素質類,主要是學會方法,提高能力,將來能擁抱變化,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
過去幾十年,國內的教育需求,主要還是以“升學”為導向,以“應試提分”為主;而未來十年,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步成熟,大量重復性,邏輯性的工作,都會逐步被機器取代,自然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需求將不再強求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而更追求態度和能力的培養。相應地教育需求會更往“素質”傾斜,出現 “素質起”而“應試伏”的趨勢。這個趨勢,從校寶服務的全國各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占比的變化趨勢也已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判斷2:三浪疊加,齊頭并進
“三浪疊加”是曾教授發現的中國產業互聯網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因為中國大多數產業,未經歷像發達國家那樣線下充分的發展,就快速迎來了互聯網時代。產業底子薄,變化快,周期短,所以在同一個時間點下,往往會有3種模式同時存在,曾教授將其分別命名為1.0,2.0,3.0。
同樣以“零售”為例,回溯10年前至2008年,淘寶全年零售總額達到了999億,而國美、蘇寧、百聯各自的年零售總額都剛剛超過了1,000億,依然如日中天。那個時候,把傳統零售小店看做是1.0的話;國美、蘇寧、百聯等零售超市是2.0,淘寶作為互聯網平臺是3.0,三浪疊加,齊頭并進。不過10年后的現在來看,2.0的零售超市對3.0的淘寶平臺已經是望塵莫及了。
再回到“教育”行業,未來10年,也可能會出現如下的“三浪疊加”:
l 互聯網+教育1.0階段:服務持續升級的傳統教育機構
傳統教育機構,也會隨著人們消費升級的需要,不斷地改善硬件,提高師資等,但因為核心業務依然純線下開展,依然是個傳統的教育機構。這類機構目前還是大頭,但10年后,占比會大幅下降。
l 互聯網+教育2.0階段:核心業務“在線化”的教育機構
核心業務“在線化”的教育機構,這類機構核心業務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互聯網化,比如:在線報名和繳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線學情反饋和互動等。目前,學而思正在這個階段努力前進。很多在線教育機構,天生就處于這個階段。10年后,絕大多數的教育機構,在逐步完成了核心業務“在線化”后,會集中在這個階段。并且,“應試類”的教育機構,因為教學內容相對標準化,品牌效應更強,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素質類”的教育機構,因為主要靠老師“言傳身教”和“服務互動”,會更多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l 互聯網+教育3.0階段:演化出“網絡協同”的教育服務平臺
因為教育機構供給端,目前還存在很強的長尾效應。未來10年,“應試類”教育機構集中度雖然會上升,但“素質類”教育機構依然會存在很強的長尾效應,所以大概率會出現類似淘寶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利用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對整個教育服務產業進行重構。目前,好未來+最近推出To B開放平臺、美團學習培訓平臺、校寶在線,都有機會往這個方向演化。
3 互聯網+教育方向的創業公司,破局的機會在哪里
基于未來10年的上述兩點判斷,對于互聯網+教育方向的創業公司來說,主要可以抓住三浪疊加中的第二浪或第三浪來發力,對應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B2C 和 S2b2c。
模式1:B2C
即:挑選一個足夠大的教育品類,做一個核心業務“在線化”的教育機構(大B),成為這個品類的主要供應商。典型如:VIPKID,利用互聯網技術,成為了少兒英語市場最大的在線供應商。類似的,“應試類”的在線學科輔導,也有這樣的大機會,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公司在這個方向競爭,已打得火熱。總的來說,只要是相對標準化的品類,都存在利用互聯網重做一次的機會。如果品類市場規模夠大,大B還有機會借機把基礎設施建起來后,再延伸到更多品類。這就類似京東,借助電器自營做出了電商基礎設施,再做開放平臺延伸到更多品類上。
模式2:S2b2c
S2b2c,是曾教授觀察到的新商業模式。這里的S,是一個重構了的大供應鏈平臺,通過對小C的賦能,共同服務好C。典型的例子是:淘寶,美團等。淘寶賣家(小B)通過淘寶(S),獲得了協同網絡的賦能,從而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務好每一個買家(C)。當我們判斷10年后的教育服務供應商,依然還是小B為主,存在較大的長尾效應時,就可以考慮選擇S2b2c的模式。
這種模式下,S對小B的賦能,將來可能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賦能基礎業務
典型如:為機構提供SaaS系統,幫助機構把基礎業務(招生-教務-服務)在線化,最終形成機構基礎業務的“數據化”。這是最基礎的一步,但也是成本很高的一步。SaaS公司,如果能找到創新的辦法,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把機構基礎業務數據化,在足夠短的時間里,積累足夠多的數據,就擁有了重要的競爭優勢,也為后續往“智能化”和“網絡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校寶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的“校寶培訓管理系統”,就屬于此類賦能。
1、賦能教學服務
典型如:為機構提供智能教學服務,幫助機構把教學過程(教-學-測-評-練)在線化,最終形成機構教學服務的“數據化”和“智能化”。這一步,對相對標準化,邏輯性強的品類,比如:英語、數學等,相對容易一些;但對于非標的品類,比如:舞蹈,美術等,就比較困難了。校寶為英語培訓類機構提供的“校寶1Course”智能教學系統,利用AI,協助老師高效批改英語作文,完成對學生口語的打分等,就屬于此類賦能。
2、賦能供應鏈
一個教育機構的運營,背后涉及到很多供應商,一般離不開:場地、師資、課程、生源、資金、系統等。當機構以小B為主,對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比較弱時,就很難獲得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服務。而S聚攏了大量的小B后,可以集中這些需求,反向對供應鏈進行定制和定價,從而幫助小B獲得更好的供應鏈服務。
例如:校寶聯合中國人保為教培機構打造的“教培機構公共責任險”,除了一般公責險的保障外,還囊括了上下學途中的保障,還可附加食物安全保障等。在校寶之前,也有其他平臺專為教培機構設計了保險,但因為缺乏對教培機構的洞察,以及撮合成本太高,導致這樣的保險價值不夠大,成本又降不下來,所以始終火不起來。類似“教培機構公共責任險”這樣的供應鏈重構和整合,將來還會不斷地上演。
最后,還是借用曾教授在《智能商業》里的一段話,做個收尾:“我們今天能夠想象到的,都可能僅僅是未來極小的一部分。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會極大地超越我們今天所有的想象。”產品互聯網的浪潮下,互聯網+教育的未來究竟會怎樣,我們無人能準確預知。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互聯網+教育的創業者,我們需要始終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彈藥,一步一個腳印,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