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節選自:Analysys易觀
導讀
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模式創新、大數據的崛起,不受空間時間束縛的定制化教學興起。在教育行業各細分領域中,K12在線輔導成為近來大家關注的焦點,引得眾多機構前來“淘金”。
互聯網K12教育市場有著上億級用戶需求,且交易規模將維持穩定的增長態勢,但相對整體互聯網教育市場而言,K12市場線上交易規模仍較低。
近段時間易觀發布了《互聯網K12在線輔導行業分析2018》,系統分析了K12在線輔導行業現狀、用戶情況及未來的趨勢洞察。
監管收緊資本持續助力,素質教育正融入K12在線輔導
2018年對教育行業來說是最為復雜的一年,教育部與國務院分別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意見,旨在進一步規范教育市場。
易觀分析認為,線下校外輔導監管的收緊,對不規范或者小型培訓機構影響將是巨大,未來行業趨勢或將向有能力、符合規范的頭部教培機構集中,而這一點也在教育資本的布局中得到驗證。結合輪次分布的變化來看,資本對K12教育市場的重點投資對象已經從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逐漸向成長期企業轉移。
在K12的行業融資中,在線輔導領域的獲投筆數占比高達65.52%,相較于題庫和作業答疑,在線輔導更為完整的應用場景和清晰的變現模式是其獲得資本偏好的主要原因。
在課程內容方面,素質教育的理念也逐漸融入K12在線輔導,但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對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倡導仍然無法繞過中考、高考的升學考核,因此基礎學科的應試輔導與素質教育的融合正在成為K12行業的新趨勢,以思維訓練、能力培養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為代表的新興賽道或將會崛起。
K12用戶基數大需求強烈,在線輔導以PC端IPad為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K12在校學生總人數高達1.69億人,這都歸屬于在線K12教育市場的潛在用戶,如此大的用戶基數在行業而言,將有較大的用戶拓展空間。
而K12移動端活躍用戶數占互聯網教育行業活躍用戶規模一半以上,在線輔導仍以PC端或IPad為主,因為在線輔導以在線提供教學視頻、課程輔導為主,這類產品的盈利模式基本都是以付費購買課程為主,目前更集中于PC端,移動端表現較弱。作業答疑和題庫類型由于其服務內容更加碎片化,強調便捷性,以及服務模式移動化更為簡便,故移動端表現較為突出。
K12在線輔導熱點商業模式 優勢痛點解析
目前在線輔導有多種商業模式,其中熱點模式有雙師課堂、自適應學習和一對一,以下為這三種商業模式的優劣勢解析:
1、雙師課堂
優勢:對于雙師課堂而言其優勢在于通過“線上名師+線下助教”的輔導模式,既保證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沉淀,又增強了師生間的交互性,憑借“名師”難以復制的特性形成了良好的競爭壁壘。
痛點:該模式主要有三大痛點:一是依賴于傳輸設備和顯示設備造成課堂建設成本高;二是兩師職能矛盾難以調解,溝通成本過高;三是采用一對一模式下用戶無法承擔高額費用,而采用一對多模式則會因教師的“顧此失彼”削弱教學效果,且因學生層次不同成班困難。
2、自適應學習
優勢:自適應學習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段,實行定制化教學,增強學習效果的可控性。且憑借獨特的技術壁壘,賽道內的玩家可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同時平臺對于用戶的粘合度相對較高,紅利周期長。
痛點:但該模式前期研究與開發成本過高,對于相關技術人才也有較高要求,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很容易被貼上“噱頭營銷”的標簽。
3、一對一
優勢:一對一在線輔導則打破時空限制,整合碎片時間是其相對于線下輔導的核心競爭優勢。同時,商業模式起點低,缺少天然的競爭壁壘,使得“一對一”相對于其他商業模式具有更多玩家,競爭最為激烈。
痛點:一對一脫離了教學場景,使學生缺乏儀式感,同時削弱了師生間語言、神態和肢體動作的交流,造成學習效果的不確定性。此外,該模式缺乏進入和退出壁壘,使得行業魚龍混雜,可控性不強。且平臺對師生的粘合度不高,無法做到可持續增收。
這三種商業模式是目前各大廠商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以及市場認可度而選擇的,對K12在線輔導而言,盈利困難和優質在線資源不足是其主要的發展瓶頸,如何根據市場、自身情況打造高競爭壁壘的商業模式仍需探索。
K12工具類產品逐漸向定制化服務、在線輔導類教育場景延伸
目前就K12不同教育產品類型來看,工具類產品有著較高的流量。但由于教育是一個涉及教學者、學習者以及家長、學校等各方人員的復雜場景,單純的工具類產品很難深化挖掘客戶需求。
只有逐漸向線上線下延伸服務場景,推出定制化服務或者是在線輔導類課程產品, 才能增強自己的綜合競爭力以及突破變現困境。
未來在線輔導或將城市下沉,拓展更多用戶的同時,也實現教育公平。從一對一模式的火熱以及小班課的持續發展來看,個性化教育依然是行業主論調;此外許多廠商還積極嘗試各種變現拓展,比如推出題本、教材周邊或者其他增值服務。而商業化變現是否能走得通,也影響著行業玩家們的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