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視頻技術的演進與實踐”為主題的保利威第18期視頻極客沙龍中,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徐向龍對高校在線教育的探索與需求等話題做了精彩分享。
徐向龍老師在教育一線實戰多年,他以切身的經歷從高校的角度深入的談了直播技術與高校需求的演變。
以下是徐老師在沙龍上的分享實錄整理:
自2003年開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琢磨怎么把人才培養好,這是我們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也在琢磨到底該怎么去做。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線下上課的時候不太愿意聽,我想可能是我們的素材不太豐富,所以增加了很多案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看到更生動的一些東西。
后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線下學習有很多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
例如:很多學生回去后,想學,但是沒有機會學,所以我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個線上課程資源。所以,在2003~2005年做了一個在線平臺,就像網絡教育。
我們現在的在線課程有一個特點,錄課的時候都是按照每一堂課錄的,學生看錄像學習,跟看電影不太一樣。40分鐘的學習,學生很難堅持下去。
可如果按照課程知識點分解開來,分成10分鐘的微視頻,再給學生去看。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在微視頻里,對課程知識理解不夠,我們又嘗試把整體課程和微課程連接一起。
華南師范大學在廣東省輸出很多品牌學校,但是我們輸出品牌后,沒有辦法輸出華師的標準品質,后來就沒有辦法再往下輸出了,因為輸出的層次越來越低,質量越來越差。當時我們就在想能不能借助現在的技術解決這個問題呢?于是,我們就跟機構合作,做了同步課堂。
這也是我當時去到雅安的時候得到的一個啟發,雅安地震后,政府修了一個雅安中學,師資力量不行,就跟成都市七中建立聯系,采取在線同步上課。
這個同步上課不是說成都市七中上課,雅安的學生在看錄像。而是可以同步參與到課程交流中,雅安的學生舉手,七中老師可以看到,可以點名他發言,發言過程中,兩個課堂的學生都可以看到,解決了時空的問題。借鑒這樣的方式,我們把華師附中附小品質輸出這個問題解決了。
華師有一個很出名的專業——心理學。當時老師專門開發了一個系統做高考學生最后一個月的考前輔導,考前輔導要求就是針對性、策略性比較強,怎么做呢?我們就和保利威聯系,拿一套卷子給學生,讓學生做這一套卷子,用攝像機把答題過程拍攝下來。整個團隊研究學生答每一道題的時候表現、做題時間、結果,分析判斷他對每一個知識點掌握的水平,量身訂作了一個月的改進方案,發現效果非常好。
我們現在做高等教育,國家現在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詞“立德樹人”。培養的學生要具有研究素養,還要能做實際應用。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組織,不只是思想品德融入的問題,還有很多東西要放進去。我們現在在大學里面,既做教學改革,也做教學研討。
高教司聯合科技部有一個高教發展規劃,一個核心的關鍵詞:在線教育,還有就是平臺教育,把教育的課程拉到一個平臺上。做這個平臺的好處是可以在全國進行優勢資源的課程共享,彌補了傳統課堂教育的不足。
而教育不能只關注在線學校,大學教育是職后市場,有一些人進入市場后,有學歷提升的需求,現在終身教育市場特別大,但是我們發現終身教育這一塊主流人群還是以高校和機構為主,終身教育和在校教育很多東西不一樣,因為他們的需求和學習特點、模式不一樣。
這種情況下,我們請了一位教育專家,他說有會幾個傾向:
一、移動學習
以前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上固定的內容,是這樣的方式。現在學習的方式:小孩子在家里或者外面,都可以打開移動設備進行學習,而上課的老師也不一定在教室里面,這是移動學習,移動互聯網尤其5G技術出現后,這一塊有很大的可能。
二、碎片學習
以前教材是章節錄的方式,面、線、點的方式,現在知識信息爆炸,先有點再有線再有面。現在是把知識分解后,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隨時學習,學生學習后進行自由的組合。知識在學科和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專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三、自主學習
原來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越來越強,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現在因為資訊很發達,老師講的內容,學生有可能就已經知道了,所以我們要講究自主學習。
四、主動學習
教師很多時候是統籌者,要發揮學生在課下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如果老老實實的聽理論課程,就眼高手低,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弱。培養學生不是培養簡單的操作能力、執行能力,而應該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來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教學的這些問題,后來發現搞不定。我們做課程教學最早的時候是做幻燈片、電化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實驗實踐軟件,到后來的互聯網+教育、直播教育、虛擬仿真+教育、在線直播教育、同步教育,未來我們會重點推進這幾個方面:
第一,遠程在線課程資源開發平臺。類似于直播,但是希望可以把平臺作為一個課程眾籌平臺,這個平臺我們有一些人在那里上直播,然后會沉淀下來,可以回去看之前直播的內容,跟直播需求很相近,但是這個需求跟直播這一塊還有一些不同的。
第二,在線學習平臺。涵蓋了在校學生和終身教育這一塊的東西。
第三,遠程管理平臺。
第四,虛擬仿真平臺。比如我們把廣東省幾個高校聯合一起,大學城幾所高校、香港、澳門幾所高校,想建立輻射大灣區的在線平臺,我們所說的在線的東西,并不是傳統地錄一個錄像放上去,也不只是簡單的直播概念,實際上是現在幾種方式的綜合概念。
而現在我們做的,正是推動華師附中、附小面向基礎教育的在線同步課堂和在線學習和教育資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