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由保利威主辦的教育直播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龍之門教育董事長以《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倍增的利器》為主題,從直播教學切入,探討混合式教學對學習效率的提升途徑與效果。
龍之門教育董事長黃向偉
以下為分享內容精選:
今天論壇主題是直播峰會,有誰知道中國在線教育第一個做直播的是哪家機構?北京四中網校。這是事實,今天和我一起來到現場的我們教學部主任,當年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開始從事直播,現在已經是一個高中生的媽媽了。
龍之門教育成立于2000年。2001年,龍之門教育與北京四中共同出資成立北京四中網校,目前服務3000多所公立校,學生300多萬人、每年培訓教師10萬人、業務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在海外,北京四中網校也有一個龐大的服務體系,已在日本東京、法國里昂、希臘雅典成立海外分校,并與五大洲47個國家1232所華文學校實現合作。直播課涉及80多個國家,1萬多名老師。
龍之門教育旗下業務涉及四個板塊:
第一是對公服務,從教育信息化到公立學校智慧課堂。
第二是在線課外輔導,這是我們最傳統的業務。從2001年開始到今天,四中網校一直保留這塊業務,可惜中間有幾年并沒有很好地去發展它,所以錯過了一些風口。
第三是賦能教育機構,基于智慧教育的經驗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加持,打造一個教學系統賦能校外培訓機構。
第四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在2014年孵化的一個極具人文情懷的業務,龍之門大語文,大家知道大語文是這幾年非常熱點的一個項目。
1、直播這些事
龍之門教育從2006年開始探索在線直播授課,同年開通“網絡面試班”欄目,是業內使用直播技術為教學服務的先行者。
在此之前我們還做了點播課,把視頻碼流壓縮質量最低,放在整個大屏幕上只是一個小豆腐塊,但學生覺得很新鮮,身處在很遠地方能看到北京的名師上課,所以四中網校也是中國第一個做點播課的在線教育機構。
2006年起步,到2007年網絡環境改善一點,教學成果還不錯,很多學生在線來學習,我還記得2017年春節,一位老師給孩子們講春節的民俗,那節課是當年全球同時在線聽課人數最多的一節課,超過5000個學生。
當時我們的直播應用已經很豐富了。除了給學生做直播課,還給老師做遠程教研。一些集團學校做集體備課,我們內部的業務成長,比如說每年舉辦的師業務PK大賽,學生在異地,評委在異地,這個活動做了很多年,每年PK大賽都非常熱鬧。
2、混合式課堂
中國學生的學習負擔非常重。去年國家有一系列文件,對校內教師進行規范,核心訴求就是給學生減負。
中國學生每周學習時間比芬蘭多20小時;比日本多10小時;比韓國、新加坡多5小時。從全球來看,中國幾乎是校外學習時間最長的國家。
學生課業負擔重,為什么?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客觀原因。但在這個過程中,太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做無用功,做重復勞動。
紅色曲線圖代表各國學習效率;
黃色柱狀圖代表校外學習時間。
我們如何通過技術去幫助學生?減負并不只是把學生學習量減少,而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增效去減負。可以數據驅動,可以設計場景化,可以個性化的去對學生因材施教,就不要去刷無謂的題了,根據你的問題精準推送你所需要的教學資源。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已經是國家戰略,習主席在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賀信里面寫到:“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給從業者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教育3.0時代來臨,從農耕到工業,再到現在的信息智能文明時代,我們對教育可以有很多新構想,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引入個性化、體驗式、合作式學習、互動式教學等形式,讓真實與虛擬的課堂并存。
這個課堂就是我們說的混合式課堂。
谷歌CTO雷·庫茲韋爾說過一句話:“不斷減輕人類痛苦是技術持續進步的主要動力,明天,不可知,卻依舊可期。”這句話我特別喜歡,當下變化非常之多,我們才能從中看到機會。
技術的加持可以讓我們去構想跨時空現實的開掛課堂。通過線上優質教學和線下課堂互動,結合課前整合性教學設計和課后精準AI測試,實現個性化教學的大規模應用。我這里面寫了先探討幾種模式教學,有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等。
教育公平與質量是教育改革長期奮斗目標。起點公平是入學,結果公平是考試,中考、高考,是由政策驅動的。我們行業應該作用于哪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享受到線上優質教學資源,同時關注學生課堂內的學習過程,以幫助學生提高效率。
有限時間內的學習效率,是檢測一個教學模式是否有質量的重要標準。
我們不僅僅關注學生,還有老師。老師通過在線的教學,一是實現個人的專業度提升,二是利用現代技術做出更好的教學設計。
我們探討出的方法是線上線下融合的班級化智慧學習。
3、給師生賦能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架起兩個支撐點。第一是教研,龍之門成立19年以來,鍛煉生成一個非常強大的能力——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創新的能力。現在我們的教學體系里面包括教學資源、技術平臺、應用場景,應用場景分很多種,我們稱之為教無定法,場景化教學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支撐點,就是在四年前,我們完成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初高中數理化三學科的知識圖譜,已經申請專利。通過這個知識圖譜,我們有一個自適應學習系統。
目的是什么?首先是給學生學習賦能。
哈佛商學院一個調查很有意思,人每天的信息獲取,最高效率通道是視覺,占到83%,聽覺占到11%,視覺容易疲勞,而聽覺不容易疲勞。
所以技術和教學融合最核心的是通過充分調動視覺,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新鮮感和興趣,覺得不枯燥。同時調動聽覺,讓學生想象力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而又不容易疲憊。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種課堂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有不同的組合。
同時賦能老師。我們的技術能給老師帶來哪些工作,我覺得也是一種減負,比如批改作業、了解學情,通過數據進行精準分析,老師通過這些數據,基于經驗的教學轉移到基于精準數據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這是我們剛剛上線的APP,通過跟老師學、跟AI學、自己學三大場景構建混合式教學,覆蓋學生課外學習全場景,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無論如何,我們身處這個行業應該充滿期待,尤其現在技術越來越強大,雖然國家有一系列政策管控市場環境,但是教育關乎國計民生,這個市場只會越來越大。只要我們不忘初心,一定是會在這個領域有收獲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