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新機遇:碎片時間和情感社區
簡單地將課表、教材搬上互聯網,對所有學生進行毫無差異性的單向填鴨式教學,或像其他電子商務網站那樣賣賣“學習卡”和課程光盤,這是教育利用互聯網科技的第一次勇敢嘗試。
遺憾的是,這種“傳統”模式在“個性化為王”的時代對學習者幾乎不具任何吸引力,而且容易被復制,很難構建穩定的盈利模式。
然而,科技的進展為樂觀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新門:移動網絡和社交媒體正在引發教育創新的第二波爆發,投資者也對新的在線教育概念趨之若鶩。
美國在線教育公司CreativeLIVE結束了新一輪融資,使其融資總額超過800萬美元。成立于2010年的CreativeLIVE主要向創業者提供攝影、商業、設計等培訓課程,在全球擁有近100多萬名學生。
CreativeLIVE的投資者看好的是,未來全球在線教育市場價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但目前仍未有一家公司占主導地位。
CreativeLIVE商業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首次觀看課程或直播不收費,再看或下載課程才需要支付29~149美元的費用。它的另外一個殺手锏是授課者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比如普利策獎獲得者Vincent Laforet以及Photography for House的總監Gale Tattersall,都是Cre-ativeLIVE的講師。
國內方面,世紀佳緣前聯席CEO龔海燕創立“91外教網”;教育社交互動網站“粉筆網”獲IDG 1000萬元投資;啟明創投1500萬美元助在線教育機構VIPAB拓展中國市場;背單詞網站“拓詞”獲得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資。
與此同時,英孚、新東方這樣的傳統教育巨頭也開始加緊布局在線教育。
“全球英語培訓擁有50億-6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但目前線上培訓只占到1%—2%。對我們而言,還有98%的市場可以拓展。”EF英孚教育Englishtown大中華區總裁張志深說。
爭奪碎片時間
在移動式平臺上利用碎片時間學習,這種學習將是無時無刻和無處不在的。“未來學習的創新將在移動領域。”EF英孚教育首席技術與教學體驗官E-nio Ohmaye說。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英語教育機構發現中國對英語和移動應用的需求都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因此,英孚首先將移動學習創新市場瞄準了中國。
“未來5-10年現實中的學校將變成學生們的社交場所。”張志深說,“不過,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任何體驗肯定不會有面對面溝通的效果好。”
所以,張志深認為,用戶體驗對于在線教育非常重要,不僅要考慮社會化網絡、移動接入、游戲對于教育的影響,同時要將教育、科技和設計融于一體。
EF英孚教育位于上海的全球研發中心目前擁有250多名軟件工程師、語言和教育專家。他們負責將移動化學習、語音識別、社交網絡以及云計算等技術運用于英孚的學習平臺上。這個研發中心為霍特國際商學院開發的iPad課件可以幫助MBA學員隨時與商學院導師連線,所有學生均已開始使用iPad學習其部分課程。
Enio Ohmaye曾任蘋果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他主導研發了英孚的語言課堂教學和網上英語互動教學。他強調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網絡公開課)正在對教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一門計算機課程,在麻省理工學院可能只有200個人選聽,但在網上卻可能有超過10萬人選擇注冊這門課程。”
“需要注意的是,這10萬注冊用戶中,只有14%的人完成這門學業,這意味著在線教育還存在許多挑戰。”Enio Ohmaye接著說。他堅信教學方式并不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唯一因素,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熱情與學習效果,比如學習的目的、壓力和強度等。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帶給大家最好的學習體驗,目前還沒有公司特別成功地把互動式的學習像網游一樣帶入教育行業。”Enio Ohmaye說。
新東方的做法是與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開發混合式英語學習產品TBL(Touchstone Blended Learning)。新東方在線總經理孫暢介紹,“所謂混合學習模式,是將每一節課線下與線上內容相匹配,完成修改作業、追蹤學生在線學習進度、效果等,并進行互動”。
TBL最核心的理念是24小時不間斷學習,強調自學,并和傳統學習緊密結合:傳統教育以“教”為主,現在則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對于這些教育巨頭來說,優勢在于已經擁有龐大的學員群,但如何讓自己的在線應用產品從成千上萬的應用中脫穎而出,似乎更為緊迫。
社區情感式教育
Enio Ohmaye認為,“未來教育創新的依據是學習者的情感體驗。一款產品要成功,營銷至關重要。利用社交網絡,教育產品的營銷現在可以貫穿到學員的整個使用體驗。從吸引、嘗試、使用、反饋到口碑推薦,企業與用戶、老用戶之間、新老用戶之間的黏性空前緊固”。
除了產品宣傳,社交平臺上企業還可以沿著學習需求鏈進行擴展服務。粉筆網推出移動客戶端應用,以類似微博的形式,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我們希望學生打開手機就能找到在附近的老師。”一位粉筆網員工說。
視頻公開課分享網站多貝網則采用實時流媒體的技術,構建師生同步在線互動系統,各自登錄虛擬教室,進行實時授課和學習。多貝網還提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某一領域的老師這一理念。
顯然,盡管目標客戶與細分市場不同,互動和交流已成為在線教育的真意,其背后不乏科學依據。研究表明,人的情緒會對學習產生廣泛影響,比如開心的情緒有利于新創意的產生,而沮喪則使人們更關注解決具體問題。這對于在線教育的產品設計有重要意義。
Enio Ohmaye舉例說,企業出100萬美元用于員工在線學習英語,英孚拿出其中的1.5萬美元用于獎勵最優秀的學員,送他們去劍橋深造。這一鼓勵最后對所有參與培訓的員工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他認為,讓在線教育像健身房一樣吸引學員主動而不是被動地學習,這需要借助社交和科技的力量,激發人們的熱情。“試想一下,學習者在學習平臺上對自己圈子里的朋友保證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就請大家吃飯,說不定就此培養出好的學習習慣。”Enio Ohmaye說。
薛淡是在線教育網站拓詞的創始人。他也同意在線教育的很多設計都與學習心理有關。比如,為了控制用戶背單詞的節奏,托詞設定了倒計時功能;為了防止偷懶,不計在線時間只計學習時間等。
“我們的iOS App活躍度很高,因為用戶是花6塊錢買的,我們不會放棄收費。拓詞產品背后是數據挖掘技術,能夠了解每個人的使用習慣,進而形成不同的復習機制。”薛淡介紹。
應用是否收費的背后,仍是如何商業化的難題。
曾在新東方工作八年的IDG投資合伙人李豐說,教育是一個需要平衡于商業與價值的生意。“教育是一系列因素的組合:聽老師講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其次還有氛圍、師生交流、測試、咨詢,恨不得課上談個戀愛也包括在內。”他這樣感慨,“如今,最重要的因素變成了學習者的生活方式,單向的內容類很容易被互聯網化,工具類App則更有前景,只要它們能夠保持讓用戶在線且高頻地使用。”
選在《多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