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自媒體同道大叔2億元“賣身”美盛文化,同道大叔的原作者蔡躍棟通過這筆交易套現1.78億元,在很多人高呼“人生贏家”的時候,卻有投資人站出來說:賣便宜了。

因為太容易看到了頭部內容創業者的估值上限,所以僅僅靠內容支撐起來的天花板,能有多高?在內容創業與網紅電商的雙重風口下,視頻電商反而成為了內容創業者最容易接觸到的那座金礦。

所以當我們看到內容分發渠道如此之廣,門檻如此之低,內容創業者呈幾何倍數增長的時候,各大平臺動輒幾億元的內容補貼也就顯得如此捉襟見肘了。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開始聚焦在內容電商上,根據新榜《2017公眾號電商》報告中統計的微信大號來看,每7個大號就有一個做內容電商,內容電商成為了電商的新趨勢。

目前,內容電商大致分為兩大派系,一派是電商+內容,即邀請內容創作者入駐平臺,提供銷售分成,例如京東、淘寶、蘇寧易購等,另一派則是內容+電商,通過圖文或視頻的形式進行第三方推薦,比如說小紅書、什么值得買。

“內容電商”的前生今世

實際上,電視購物和雜志購物是最早的基于內容進行產品推薦、產生銷售的形式,遠早于電子商務的興起。但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用戶的閱讀習慣迅速被改變,電視購物和雜志購物也隨之隕落,視頻、直播和資訊APP開始占據人們大量的時間,于是嫁接在視頻、直播與資訊之上的內容電商也就順勢而生了。

在電視購物火爆的時候,“只要998”的洗腦廣告曾經火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地,電視購物也是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渠道,比如美國最大的電視購物公司QVC,一年的營收竟然可以超過一百億美金。

但是電視購物是內容電商嗎?并不是,電視臺只是反復的強調產品的優點,不斷給用戶灌輸強使用場景,以此來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形成銷售。對比愛奇藝的《爸爸去哪兒》,后者在做好內容本身的同時,才開始向用戶推薦節目中嘉賓的同款服飾、背包、配飾等,這樣產生的銷售,才是內容電商。

“視頻電商”的絕地反擊

用視頻的方式來賣貨早已不是啥新鮮事了,包括波羅蜜、小紅唇在內的多個移動電商平臺都以此為主打(直播或錄播),試圖通過更直觀、生動的體驗來吸引用戶的目光,提高購買轉化。

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上,視頻行業是一個悲催的角色,燒了10年的錢也逃不掉虧損的命運,然而游戲直播興起后,一些大主播的簽約費卻直逼2000萬,平臺都不賺錢,但主播們卻從簽約費和電商當中賺得盆滿缽滿。這些游戲主播在直播的過程中推薦自己的零食店、服裝店、外設店,很多人直播玩游戲就可以月入數十萬,年入百萬。

這些游戲主播的成功,恰恰給了我們最好的做內容電商的思路,不是寫一篇文章推薦一個鼠標多么好,不是拍一堆圖片說一款零食多么好吃,而是通過直播或者視頻的形式,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IP。吸引那一大波粉絲的一定是內容本身,而不是產品本身,粉絲吃著你賣的零食看你的游戲視頻,用著你賣的鼠標嘗試著你教給他的游戲套路,這才是完美的閉環,視頻電商天生就具有這樣的優勢。

講了這么多,其實核心就是引導大家理解兩個事實,第一個就是明白“視頻廣告”不是“視頻電商”,第二個則是“視頻電商”是“內容電商”最好的展現形式。

一個視頻內容的聚合平臺與商品的連接平臺,當好的視頻內容遇上好的產品的時候,加上一點流量很快就能引爆整個行業。

所以當視頻行業經歷了十多年的洗禮后,享受了視頻網站們的勝利果實,他可能暫時小而美,但他的想象空間更大,在這個時間節點做視頻電商恰到好處,也是歷史賦予這類產品的機遇和使命。

回頭看今天這個全民自媒體的時代,內容電商的嶄露頭角,其實也在對淘寶、京東這樣的傳統電商巨頭產生著隱形的威脅。但從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直播、UC內容店鋪,京東商城與今日頭條聯合打造自媒體電商來看,他們正在全面擁抱內容電商。

在兩大電商巨頭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移動資訊平臺都將加入到內容電商這場大戰的廝殺當中。視頻電商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之下也會愈演愈烈,最先分得頭羹的必定是能吸引最優秀的頭部視頻創作者和能生產優質的原創內容的創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