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與模式都相對成熟之后,直播需要由單純的內容生產工具向業務工具延伸,并結合具體業務場景,來升級垂直領域。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用戶的閱讀、購買習慣迅速被改變,以前流行的電視購物和雜志購物也隨之隕落,視頻、直播和資訊APP開始占據人們大量的時間,于是嫁接在視頻、直播與資訊之上的新形式電商也就順勢而生了。
用視頻的方式來賣貨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包括波羅蜜、小紅唇在內的多個移動電商平臺都以直播或錄播的視頻形式為主打,試圖通過更直觀、生動的體驗來吸引用戶的目光,提高購買轉化。
那么,直播+電商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呢?
“直播+電商”縮短消費決策路徑
電商面臨的痛點是支撐消費者做出購物決策的信息不充分。傳統的電商多以圖文為主,信息展示有限,且可信度存疑。而直播帶來了一種動態的并且能實時互動的形式:更直觀、全面、真實,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商品,從而提高轉化。來自美國視頻電商Joyus的統計表明:通過優質視頻來推廣商品的轉化率,會比傳統圖文展示的方式高 5.15 倍;同時,其視頻觀看者購買商品的次數,為非產品視頻觀看者的 4.9 倍。此外,直播將消費者臨時聚集在一起,并且構建了一個商家與買家高頻及強交互的場景,群體效應能讓直播比圖文更刺激消費者購買。
總結來說就是:直播可以給購物者帶來圖文介紹及錄播視頻很難提供的臨場感,刺激消費者縮短決策路徑,通過主播所帶動的氛圍,刺激消費者沖動消費的產生。
“直播+電商”或許成為眾多內容創業者和電商從業者最容易接觸到的那座金礦。
蜜芽CEO劉楠試水母嬰電商直播
直播作為一種自帶快速引流特性的媒介,利用新鮮有趣的直播內容,可以幫助平臺低成本獲取更多高質量流量。一個事實就是:京東直播上線初期,邀請老羅做的一場直播,觀看人次破10萬,其中通過站外分享引入的流量占比將近50%,初步體驗了直播的吸流效應,在該場直播中,交易相關點擊率達到了近140%,可以看到直播流量中蘊藏的消費潛力。
還有一些游戲主播,這些游戲主播在直播的過程中推薦自己的零食店、服裝店、外設店,很多人直播玩游戲就可以月入數十萬,年入百萬。
所以,同樣做電商,當你的商品還傻傻的躺在現實以及虛擬貨架上時,別人家的商品早已跟著主播一起活了起來,火了起來。
這些游戲主播的成功,恰恰給了我們最好的做新形式電商的思路,不是寫一篇文章推薦一個鼠標多么好,不是拍一堆圖片說一款零食多么好吃,而是通過直播或者視頻的形式,尋找一個超級IP或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IP。吸引那一大波粉絲的一定是直播內容本身,而不是產品本身,粉絲吃著你賣的零食看你的游戲視頻,用著你賣的鼠標嘗試著你教給他的游戲套路,這才是完美的閉環,“直播+電商”天生就具有這樣的優勢。
“直播+電商”是一個連接平臺,連接著商品與視頻直播內容的聚合平臺,當好的視頻直播內容遇上好的產品的時候,加上一點流量很快就能引爆整個行業。
直播行業經歷了瘋狂成長之后,到如今面臨殘酷洗牌,期間很多人享受了直播的勝利果實,它可能暫時小而美,但它現在向垂直領域延伸的空間很大,在這個時間節點做電商直播恰到好處,也是歷史賦予直播行業的機遇和使命。
從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直播、UC內容店鋪,京東商城與今日頭條聯合打造自媒體電商來看,他們正在全面擁抱內容電商。在兩大電商巨頭的推動下,相信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移動資訊平臺都將加入到“直播+電商”這場潮流當中去。